第25章 后人的事后诸葛亮-《凌烟阁守护者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看来李密是安排了人在这边监视啊,但是这也太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吧,那么快就送东西来,卧底不就暴露了?

    李密恐怕是不知道当卧底都是:说好是三年,可三年之后又三年,三年之后又三年,一卧底都是十年。

    不过在这种乱世,比如李渊,公元617年起兵,618年都称帝建立唐朝了,堪称造反典范,所以十年太长只争朝夕。

    正好李博也要找李密,顺着李密送“贺礼”这个契机,他便动身前去李密的军帐,一路上他思考着李密攻打洛阳的这个决定。

    虽然后世认为李密之败,源于没像李渊一样先关中之地长安,但是李博认为这样想其实不算太正确,因为大家都是看到了李渊成功,作为事后诸葛亮推断出来的,虽有理但逻辑上并非一定完全说的通。

    因为如果谁取了关中,谁就是赢家的话,那早就取得关中的王莽、董卓,也太不走运了吧。

    全因李密这个时候已经占领了洛口、回洛两仓,那就是相当于卡住了洛阳的脖子,洛阳城内粮仓根本不足以应付二十余万守军长久使用。

    如果李密能够歼灭收编这二十余万隋军,可以说中原可定,再挥师东进逼扬州,一统天下也并非痴人说梦。

    更何况瓦岗军派系复杂,如果放着洛阳不打,去打长安,翟让遗留的瓦岗系,裴仁基的带过来的隋军系,孟让等外来鱼龙混杂系,很难保证在攻打长安时,会不会笼里鸡作反,敌人没死,自己人把自己人掐死了。

    如果同时攻打洛阳和长安,两线作战,以瓦岗的军力根本没办法承受的起这损耗。

    所以站在当李密的角度来看,当时选择打洛阳未必就是如后世的人说的那样,做了错误的决定。

    只是时也势也,很多时候不是你分析的对,就能的到好的结果,事情往往充满着变数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